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後藝術(post-painterly abstract)

2011092700:58
   

 

畫派的轉變就像我們的生活

都有物極必反的道理

同樣的東西看久了會膩

便想改變試試不一樣的

或創作到一個瓶頸改變用畫材料和作畫型式

也許可以闢出另一條新路出來

譬如畫人像,先是畫到細如牛毛

此時重視畫家技巧的訓練及巧思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gYmkcLeOsw&feature=related(色面繪畫展)

 

但太繁瑣顯得匠氣

便想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細節

意在凸顯畫中人或物的性格和特質

這樣還不能满足畫家想表現自己思想及內涵部份

於是又簡化到以線條、顏色、區塊來表達一個意象

如果有同好跟進,越來越多形成勢力

就成為一種主義、理想、流派

抽象畫的形成大致是這樣演變而來

看一張抽象畫,如果不看標題

或不知道畫家想表達的東西單憑想像很難看得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3njsq9YIVE(Morris Louis介紹, 非英文)

 

我覺得看不懂抽象畫無所謂

如果那張畫的圖像或是顏色的運用

能激發你的想像帶你翱翔另個空間

讓自己享受到就有它的價值。

看一張畫,它讓你覺得不舒服也不必勉強

所以說看不懂是正常現象

有幸能懂就能看到畫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去了

進而引發更多的想像力

甚至用在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裡

都是因看畫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CosgKRfm6kHelen Frankenthaler介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處於主戰區的歐洲百廢待舉,全忙於重建之時

吃飽飯才買得起的藝術就暫時被放在一邊去

未經戰火蹂躪的美國,各項藝術就在此時掘起

主流藝術之形成是因為它反映時代潮流

及當時人心能得到安慰的結果

當時美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就以人文滙集的紐約為中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QQalxpRLko(Mark Rothko介紹)

 

19501960年代後期抽象派表現主義盛行

創作的方式是直接而即興

內容不拘泥於具體的圖像

通常畫家在創作前先有基礎的構思

過程中有些突發情況的臨塲應變

主要在於自由及勇於挑戰傳統的方式

正符合戰後人心的苦悶不安

想脫離現實與自我解放的心態

 

Morris+Louis,+Omega+IV,+1959-60,+synthetic+resin+on+canvas

(Morris Louis)

 

代表畫家有Mark Tobey(1890~ )

Jackson Pollock(1912~1956)

De Kooning (1904~ )Franz Kline (1910~1962)

其中最具傳奇及影響最大的是Jackson Pollock

他是1946年在美國發起的抽象表現運動

(abstract expressionism movement)的主角人物

不但這種革命性的畫風風靡全世界

且使世界藝術界的注意力

從法國的巴黎為中心轉移到美國的紐約

 

(Morris Louis)

 

雖然不幸他因酒駕死於意外,只活到44

他創新不拘形式的行動作畫方式

給當時年輕畫家有很大啟示

接著是抽象表現主義後(post-painterly abstract)

 畫派的掘起,成名畫家之一

Helen Frankenthaler就是以他為師

偶然看到我在中學時期收集的圖片有

Morris LouisHelen Frankenthaler

Mark Rothko三位的作品

 

(Helen Frankenthaler)

 

忘記當時中學生的自己為何只收集這三人

便試著去温習畫家時代背景及畫風特色

原來三人是這畫派具代表性人物

其中Morris是這個運動的主導者

Helen的活動力旺盛使用顏色是我的愛

Mark也自成一格但不願被侷限於某種流派

這個畫派的主張是因為對抽象畫的發展

已到過度濫用後陳腐的反感因此要保留抽象繪畫特性

 

(Helen Frankenthaler)

 

視畫布為一個單純的面

而非過度使用三度空間的畫法

畫面更有流暢清新的透明感

以取代不透明的自然色

更具生命力與自由的技巧

這畫派對幾何圖形的變化

顏色色域的運用具啓發性

主張畫布本身是一個故事

(如,與生活中發生某事激發的靈感)

或一個事件(如原料意外結合效果)

畫家以潑、灑、倒、流的方式做畫

隨著顏料的流動與色彩的交瀜

 

(Mark Rothko)

 

即使看起來像一塊黑布

却像從戶外看落地窗一樣

隱約可見裡面多層不同色彩的簾幕

每件作品可以想像作畫時是那些工具

使用的方法或傾倒原料的角度會有意外驚喜的體會

這些大型作品畫家願意在公開塲所作畫

使觀眾能有參與感,會有更多感動!

這種色彩的運用也影響現代兒童美術教育

利用兒童對顏色的敏感並做適當引導

使對繪畫產生興趣部份放我收集的圖片

算是一種懷念,並請看影片欣賞三位畫家的作品吧!

 

 

(Mark Rothko)

 

因為朋友問起,想解釋一下抽象畫為什麼需要革新

像picasso畫那些變形人從那個角度看都像在看你

有的人覺得一點也不美麗就是看了不舒服

也許這人覺得是一種實驗技巧的賣弄
那就不必
管他有多偉大!

有的畫家會這樣做,明明是一塊帆布却在上面撥泊油
再貼上立體金屬
看起來笨重得怕掉下來發生意外

熱閙得像菜市塲,只為了創新或要尋找別人没用過的怪招

以現在年輕人的名詞就是說在耍帥,  用得太超過了!

 

所以說要還畫面一片淨土

當它只是單純的一塊布來使用就好

就在上面加顏色,只要賞心悅目

你可用圓的扁的方的各種幾何圖形

而原料可以倒下去翻轉帆布讓它自己流

或是像機器一樣隨機慢慢流淌

畫家可以使用工具控制或刷掉溢出來的地方

這些方法或可由上面的影片裡看到.

 

(Mark Rothko)

 
以下是回覆回應部份內容:

(1)我相信藝術的東西都是相通的
你若愛書法, 或喜歡欣賞一塊顏色漂亮的布
一間牆面斑駁的古屋或色彩褪去的陶罐, 也是藝術
它本來就是很生活化的東西,不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就享受它像玻璃或壓克力的透明顏色, 也可以的
 
(2)繪畫本來就是很生活的東西,它是用來取悅我們的
如果難以接受 , 至少在你心中是没有價值了
所以, 還是以自己為主, 不去刻意配合它
當你欣賞一間古蹟, 能夠很享受就是藝術,
如果看不懂抽象畫, 也許不是不懂
只是"目前"跟抽象畫還没有交集而已.
 
(3)早期的台灣美術教育就很差
尤其小學打美學基礎時的正確引導, 偏偏不重視這方面的教育.
記得以前一到四年級都由導師兼美術
老師自己都不懂也好意思亂駡亂指點
我的五六年級是專任教美術的却把氣氛搞得風聲鶴唳
引起的情緒反彈變得一點也美不起來
幸好是進了中學, 女校施行愛的教育不說重話不打人
雖然重視升學率但對美術老師也很寬容
也是我幸福日子的開始^^
 
(4)一幅畫只要是看起來讓你覺得舒服就是有意義了
風景本身也是畫, 它也不是人啊!
就算是猴子畫出來, 也是人類給他材料, 限制牠在那個地方畫.
所以不應拘泥是人畫的才是畫.

(5)看畫的人要以自己為主角, 以自己的感受程度去接受, 也可以隨興
妳問我一個只懂色彩就可以開畫展自稱是畫家嗎?
我覺得這已是職業道德的問題了吧!  既敢自稱為家是要負責任的
需要承擔使命感不但對社會有正面的教化功能,
對提昇欣賞者的美學程度也有教育作用
所以個人以為畫家應該接受一定程度的養成教育和人文素養
人家說相由心生, 那畫家的作品也是如此要經得起長期欣賞
就算畫派一直在變, 但作品價值和存在意義永遠保值
他現在畫的也許只需要色彩運用,但不能永遠只停留在同一階段
要提昇那就要有其他相關技巧與能力才好.
就如一個教財務管理的老師也要懂會計學, 經濟學, ....
及道德感美學觀等人文素養啊!
這樣才能做整體分析教出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