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勇氣”

2009022722:57

兒子又往京都街頭跑, 每一回都有他的收獲

這次碰到傳統婚禮和正要去上班的藝妓,還有祗園的品茶活動.

感謝有布落格, 不但找到可愛相近的格友, 也是我和孩子彼此更了解的管道.

感謝他們願意讓我如此親近, 也願意讓我引用, 當然我也要學習分寸.

 謝謝! 以下是他對”勇氣”的詮釋

那些聽自己心裡聲音和環境搏鬥的人是勇者,才有真正的快樂.

 

 

在大二升大三的時候,大概班上同學們都決定未來研究所要念什麼領域。補習班針對升大三的學生有優惠,先報名的可以上課到畢業,而且學費也比較便宜。不少同學不是在這個時候報名,不然就是在三上的時候進入補習班,開始為研究所的考試作準備。

我那時候參加社團,平常課外時間大半花在跟朋友聚會、跑活動上面,對補習就沒那麼積極。另一方面對於要念什麼研究所也沒有清楚的頭緒,只是不喜歡跟人家擠破頭念電機,留在物理系的話,之後要繼續走研究路線或轉領域都有機會,工作機會也不輸給工學院的。事情就這樣大概決定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應該在國內念還是出國念?如果要出國的話,這個時候依照出國的正途:進入明牌教授的實驗室,大學畢業以前作出一些實驗成果,然後直接去當兵,準備托福、GRE,申請學校。可是一方面社團的事情放不下,另一方面我也找不到進實驗室的樂趣在哪裡。大學是個通材教育的地方,有這麼多機會跟不同科系的人接觸,除非心裡真的有很強的動力想作研究,這麼早就把時間投入在研究及準備出國上面,是否值得?雖然從小就被說以後要出國學研究念博士,將來當科學家造福人群。可是真的進入物理系之後,到底有哪些研究是可以「造福人群」的,或者換句話說,研究科學到底是不是「造福人群」令我非常懷疑。


心裡對於博士的印象是非常崇高,以致於去念博士這件事非常謹慎。不是成績好不好、腦筋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博士被賦予的責任,讓我覺得念博士的話對於自己該有的態度要有更深刻的覺悟才行。社會給予老師極大的尊重,認為老師的品德是一般人效法的對象,應該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而博士、教授又是老師這個職業裡面最高的頭銜。出國念博士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能不能同時讓自己的品德提升到被人敬重的標準,才是博士這個頭銜最大的挑戰。「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類似這樣的觀念植入我心裡,20出頭的我如果將來出國拿到博士,回到台灣以後是否夠資格被別人尊重?如果說念博士只是個人的興趣不必在意這些傳統觀念,但是當你回到台灣,別人給予你尊重的時候,又該拿什麼回報人家?如果回來開始抱怨研究環境不好,誰誰小鼻子小眼睛品德不好的時候除了你之外,誰更有資格向他們示範有品德的行為?

意識到應該擔起的責任,我也慢慢開始思考,自己不出國的決定,是懦弱嗎?

同樣一件事情對每個人心裡的衝擊都會不一樣。出國念書對老師、醫生的子女來說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可是對於像農家子女來說,出國念書很可能是很大的事情。就像早期鄉下的村莊如果有人考上台大,家裡會辦桌請客放鞭炮,大家一起歡送小孩去搭火車,把小孩當成全村的榮耀。同樣是念台大,鄉下出身的小孩收到滿心的祝福,和其他人一樣的日子去學校報到,心裡頭同時載著村裡叔叔阿姨們滿滿的熱情。


我想為勇敢下個定義,但是因為勇敢是依每個人的心裡感受而異,所以沒辦法用嚴格的方式來說明。勇敢或許可以說:
一個人有目的地做一件事,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描述(包括自己),都能夠心裡坦然地面對,心裡不帶著愧疚。

這樣的定義或許太過主觀,不過這是我目前想得到最好的定義方式。


到不熟悉的地方佈教,或者當拓荒者去探索以前沒有人去過的地方,被公認為勇敢的行為,因為外在的條件就如同心裡要承受的恐懼一樣險峻,從事這樣的事情的人所完成的事情,同時也反應他的心理跨越了一樣程度的困難。但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有許多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它所要承擔的心理衝擊也不小,只是往往外在環境不是那樣險峻,而常常被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例如個性害羞的人在尊敬的人面前坦白吐露自己內心的想法,對個人來說需要很大的勇氣,可是其他人看來可能沒什麼。

勇敢不限於顯現於外的行為,它是一種「心裡變化的過程」:正面地去面對心裡的恐懼,不管這個恐懼是能夠向別人誇耀的,還是自己心裡不完美的部分,從原來恐懼,轉換成接受,然後轉化成力量,最後去跨越它、習慣它。先是一種吸收的能力,試著改變自己的心態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原本不願意面對的恐懼的事情,承認它屬於自己的一部份,然後試著把它變成自己自然而然的一部份,讓自己的意識不會受它所限制。

一個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應該去做什麼有突破性的事情,所以試著去改變自己原本安定的習性。如果說勇敢是對於自己做的事情,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向人描述,他在做這件事之前應該能事先考量別人的感受,別人或許不會認同這個勇敢的行為,但是不致於產生討厭的感覺。所以勇敢必須符合基本的社會規範。

也因為做的事情,能夠禁得起自己質問,在做之前對於自己的心性要有足夠的認識。與一時的衝動不同,勇敢的行為,事先應該先跟自己對話,與自己的心靈溝通得到穩定的感覺之後,做這件事情內心就會很篤定,不容易受到現實所動搖。這是很重要的一步,真正的勇敢存在於願意跟真實的自己對話的人,因為做某件事情會受到別人讚美而去做的話,雖然能夠跟別人描述,但是自己心裡不見得會感到踏實。

--

一般人們對於什麼樣的人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經常帶有刻板的印象,而往往忽略了內心變化的過程。並且這些印象又很容易隨著時間改變。

對於25歲的男生,以前人們會要求他已經當完兵,有個穩定的工作,最好已經結婚開始為自己的後半生打拚。可是現在25歲就結婚的比例不高,許多人還在學習求職的技能,也不太願意在這個時候選擇一個職業一輩子作下去。如果說現在要面對的選擇比較多,所以說現在的25歲比較勇敢,以前的25歲只要當乖寶寶照著大家做就行了,這樣的說法有點問題。現在的25歲固然焦慮自己的未來,接觸各式各樣的事情好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但是以前的25歲不是也是帶著各種複雜的情緒在過日子的嗎?只是煩惱的事情,可能是家裡的老祖母每天催促著說要抱小孩,或者花更多時間精力打點人際關係,還是為了奶粉錢傷透腦筋,或是為還在就學的弟妹籌學費



如果都是在別人的眼光下,和別人做一樣的事情沒有經過自我質問與改變的過程,雖然時空背景改變了,本質上卻沒什麼差別。因為勇敢是一種心裡變化的過程,所以它不拘於身份、地位,可以在不同的環境裡實現。從一開始想要正面面對恐懼,然後試著作些改變,讓原本習慣固定模式的心靈活動起來,使自己變得更快樂。它可以是原本不想要上班的人變得熱在工作,也可以是已經習慣工作的人下定決心把工作辭掉;也可能是陪丈夫作生意打天下的能幹的太太,或者原本在外面生活多采多姿的小姐,結婚以後在家教育小孩連繫親友之間的感情。這樣的事情對別人來說可能不是什麼勇敢的行為,但是只要自己面對恐懼最後克服它的話,在每個人心裡都是很大很大的勇敢。

常常走訪京都的我,總是被京都人努力維持傳統的努力而深深地感動。如果說不斷求新求變是勇敢的行為,那維持幾百年來的風俗不要被外在環境同化,也許需要更大的勇氣。在可以自由自在地旅行的今天,京都仍然有像藝伎這樣古老的職業,在狹窄的巷道裡學習傳統藝能,希望幾年磨練之後能夠在客人面前能自在地表演,用傳統的腔調和客人交談,希望客人能在今天晚上忘卻煩惱有個愉快的夜晚。有心要成為藝伎的小姐們要面臨的心理考驗比200年前她們的前輩們還要險峻,因為一走到外面的街上整個街道的空氣早已改變,要成為真正的藝伎,她們真正必須跨越的障礙或許不是傳統藝能,而是需要被安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