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寳頂山石刻~四川大足

2012052318:14
 


前一天大足市區漫遊後回到旅店便早早睡覺
第二天一早起床即往寳頂山去
寳頂山距離大足市區15公里

搭計程車在博物館前一段距離下車要23

若直接坐到博物館門口要40

 

(入口的紅牆)

 

因為每部車載客進去要給抽10元的管理費

~明明就是買路費

我因到得早便提早下車,再走上去20分鐘的路

 

(聖壽本尊殿遺址)

 

沿路風景很原始的美

在花與葉的大自然芬芳下

走在晨曦灑下的幻影中真是享受

山間有一所大足小學擴音機響起兒歌
我小聲和著: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寳。。

 

 (聖壽禪院~受保護的附屬古建築)

 

小朋友正結伴一一步行而來,臉上寫著愉悅

還有整齊並列對我立正敬禮
叫老師好的(真不好意思~〉

和市區裡八點半還在路上走很不一樣

大概山區的孩子能起得早
還感受不到這個急速開發中國家對未來生存壓力吧

也比較獨立無需由大人牽著小手上學

 

(廣大寳樓閣~可化干戈為玉帛之地)

 

經過古寺~聖壽本尊殿遺址及聖壽寺

我先在附近走走看看

在中國一個可能不會再來的地方

想多看它幾眼然後將感動窂記在心

 

(進入涅盤的臥佛及弟子恭送的半身像)

 

到達博物館門還没開呢,九點才開張

門票120元,買和北山的聯票則170

比各別買省了10

 

(九大護法)

 

寳頂石刻的建造從西元1179~1249

是由宋代密宗名僧趙智鳯首先發起

在民間募款共花了七十多年才完成

 

(十大明王像為最後未完成之作)

 

在没得到朝廷或公家支援之下

為節省人力及資源額外負擔

石刻的設計均沿著自然地勢及山形而造

 

(地獄變相~宋刻)

 

因此造型隨意而多變化

以不影響基本教義及品質的原則

不一定要求大小一致或要對稱

 

(石欄杆上的石獅石猴都己風化,而壁上的像却是完整的)

 

也因為一開始就做了整體的完整規劃

雖經歷七十餘年不同時間的雕刻

幾無重複的故事單元

也没有不一致的矛盾情形

 

 (取自自然的顏料歷久依然保存良好)

 

風格及雕刻繪製技巧能互相銜接

不像其他的石窟重疊及落差大

在欣賞時路徑的動線流暢
在陽光温和氣温適中看嚮往已久的藝術品前
令我興奮和感動

 

(圓覺洞內神像)

 

崖上刻畫亦像翻著書一樣

很自然地一頁頁看下去

因此寳頂山的藝術價值最重要

題材的內容除了依照密宗解讀佛經的內容

 

 (圓覺洞的雕像真美, 設計完美的自然採光)

 

分成佛僧、本生、經變、瑜伽部、世界圖五類

一般平常在各廟會出現的佛像

如孔雀明王、三世佛、千手觀音等

 

(也是最後未完成作品)

 

三尊巨大的塑像~華嚴三聖像

 

站在釋迦牟尼左普賢右文殊菩薩像

和一般右普賢左文殊不同

利用及地的衣袖做為支撐的力量

文殊手持重500公斤的寳塔

經歷800年依然完好不毀

 

(華嚴三聖像, 站在釋迦牟尼右邊的文殊菩薩手托500公斤的寳塔)

 

 

佛陀進入涅盤的大卧佛上有一香爐

裊裊上昇的輕煙吹到岩頂

利用九位仙女並立而支撐起31公尺長的岩頂

這些都是成功利用力學原理巧妙應用的例子

 

(九仙女,請參大卧佛圖)

 

釋迦牟尼的孝親圖、六道輪廻圖

有一面山壁像連環圖畫最吸睛的

人間親情的眾生相

如生孩子的痛苦、育兒的慈愛

 

 

(中央為輪轉王主管六道巨輪~小心不要變成左邊的豬狗)

 

兒女反哺服侍湯藥

老年倚門而立盼子歸來的情景

令無法孝親的人心中戚然

 

(善人間)

 

至於十八層地獄有判官裁定

依照生前作為而定罪,如下油鍋

大齒輪切身的真是觸目驚心

醜陋人世間的單元特別強調酒之禍害

 

(地獄的判官給人定罪~惡有惡報)

 

男人醉後動手毆打家人

被打到鼻青臉腫的老婆

扶著眼神渙散東倒西歪的老公

有母子亂倫的、醉後毆母弒父、父不認子的

和現在宣導喝酒不上路的口號相似

酒之傷人誤事,古今一樣的道理

 

(酒之禍)

 

一位神態優雅的養雞女

有學者稱她為東方蒙那莉莎

梳著高髻在早晨掀開籠子放雞出來活動

純樸善良而满足地含著淡淡的笑容

却被打入地獄層,因為她養雞殺生

真難以接受啊!

 

(養雞女)

 

中國石窟雕刻藝術經過長期發展

每個時期的作品都有它的內涵及意義

可以說是背負著時代使命而留存千古

 

(在轉角難得小雕像)

 

若不計敦煌以壁畫為主的石窟藝術

山西省的雲崗石窟

是魏晋時期的作品

 

(佛陀探病中的父親, 死後為他抬棺)

 

當時受遠傳而來的初期佛教文化

造像仍受印度造像的影響

具胡人凸眼綣髪虎背雄腰的力士造型

 

(一群判官對人死後做審判, 打入地獄的由牛頭馬面帶路)

 

河南的龍門石窟為隋唐時間的中期石窟藝術

己經在印度的佛像造型中融合中國本土文化

由原來的全盤接收到開始有脫離現象

 

(父母恩重經變相,分三層刻像)

 

到了晚唐的最佳代表是大足石刻

在各選材、表現方式、造型技巧等

己完全具中國特有的審美觀及技術突破

 

(陽光落在崖上, 有古今交錯的錯覺)

 

而大足寳頂山的石刻結構最完整

也因選擇對的背風向風化少

保存情況最佳且更深具內涵

 

(藝術價值很高的千手觀音正在整修)

 

在中國晚期石窟藝術己漸衰竭之時

大足寳頂山的石刻將此項藝術注入新的生命

也是它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的原因
離開寳頂山再往北山石刻群去

 

(要離開寳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