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杜甫草堂~成都行

2012052423:19



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欲討溥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與李十二白同尋十隱居~杜甫

 

(草亭)
 

到杜甫草堂和四川博物館、青羊宮同路線
可搭地鐡在天府廣塲下轉19路公車
在杜甫草堂下車,門票RMB60元

十來歲時和兩位同學相兢背唐詩
當時三人煞有其事地跟國文老師提起
老師建議由李白和杜甫起頭




每到課外活動時間約在校園杜鵑花下背誦
年少記性好加上慢慢領會到訣竅一學期下來背的不少
竟然到年紀大了還留下不少當年記憶
讀杜甫的詩有豐富細膩的情感
生動寫實塲景的畫面感

 

 (草堂正門)
 

想像人物情緒配合景色出塲順序就容易記得

讀「春望」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幕幕戰禍逃難的塲面出現眼前

看「春宿左省」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從早到晚的景色,夜裡失眠到天明的憂國心事

 

(草堂)

 

「登岳陽樓」從昔聞洞庭水的好奇興奮

到最後憑軒涕泗流,將景色的雄壯對照到人的渺小

眼睛所見不只是登上久聞大名的岳陽樓

而是感時及親人分離之苦

 

(面水的草堂)

 

杜甫的情感豐沛,對李白的友情尤深

當李白陷入皇室間的鬥爭被捕下獄

杜甫擔心朋友安危在夢裡遇見

而寫下「夢李白」死別己吞聲,生別長惻惻

 

(草堂進口)


1968年作曲家黃友棣先生曾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譜曲非常好聽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满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聽到軍隊報捷便高興地飲酒高歌

想像與妻子江上連袂輕舟返鄉的急切心情
句句是後人傳誦的精句

 

(寬敞的長廊)

 

為什麼詩中都呈現不安與焦慮?

情緒變化的細膩描述又如此感人?

杜甫的生與死在西元712~770

正逢大唐由盛而衰戰事連年的時期

人民為躲戰禍流離失所

過著動盪顛沛民不聊生的艱苦生活

 

(亭台欄杆上的石獅己呈風化)

 

杜甫以敏銳的心思與才華

表現在詩裡的憂與愛而放出耀眼光芒

流留至今有一千四百餘首

生在亂世又不得志的奔波愁苦

激發他將翻絞的內心抒發入詩句裡

 

(草堂後院的古井)

 

西元759年秋天

杜甫為避安史之亂到四川成都

任劍南節度使的友人嚴武為他建立草堂

這座草堂就在浣花溪區域裡的百花潭
我兩度訪佔地廣大的百花潭公園

小橋流水、荷花垂柳、茶樓人聲等美麗而不失自然

762年成都亂事起舉家暫避梓州

764年春終於平定才又搬回草堂

 

(詩中提到的百花潭公園, 佔地135畝)

 

在他的「懷錦水居止」詩中提到所在位置

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

另有詩作「堂成」寫草堂鄰近的景色

「草堂即事」描述風景及窮苦的愁悶

在這期間有兩百四十餘首詩作

可說是杜甫的創作高峰期盡在草堂裡完成

 

(公園內的百花潭水)

 

其中「蜀相」是他到成都時訪武候祠所作

己成為祠內的柱上對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满襟。

 

(百花潭內的塔已設為茶樓)

 

近期的新詩詩人馮至寫「杜甫傳」說道:

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

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這句經典被刻入大石

留置在草堂的花園裡供人欣賞

 

(詩人馮至寫杜甫傳裡的一句話及刻章)

 

旁邊另有首余光中的新詩「鄉愁」

根本與草堂八桿子打不到的關係

仿詩人的筆跡刻在如一紙書籤的大石上

 

(余光中的鄉愁)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荒蕪

在那段整整四年間所作兩百餘首
至今仍為人稱誦的菁華

他一生合計的千餘首創作

人物、時序、地點、事件等

均以詩清楚記錄下來

 

(園裡的杜鵑花開紛紅)

 

經歷行踪喜惡情懷有詩可考

就像寫大事記一樣

寫杜甫的傳記應該比較輕省吧

天啊!就像寫部落格一樣

 

(草堂內杜鵑花)

 

目前所看到的格局和建築

是明弘治13(西元1500)所建

1952年整修後開放

1961年國務院列入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堂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