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彰化鹿港)

2011010221:09
 

鹿港龍山寺的石雕很美

台灣古蹟的石雕都來自大陸的壓艙石

因早期往來兩岸的船隻是平底船

經過時有大浪的台灣海峽容易翻覆

 

 

所以從台灣去就載農產品,

回程則以內地山上的石材及木材壓艙,

 除了保持平衡

還可以供缺少大石大木的台灣做為建材之用

 

 

所以現在的廟宇的石材使用的有三種

泉州的白色花崗石

最高級青綠色的青斗石

產於金門的芝蔴石(白石黑點)

 

 

龍山寺山川殿的一對龍柱

是取自泉州的花崗石

龍的造型簡潔有力,

而後期的廟宇龍柱就複雜得多

 

 

 

五門的右側是龍門, 並有龍堵

即龍的石刻, 非常生動的造型

左側是虎門, 有虎堵

光線太暗, 而且有人置物就没照它

 

 

抱鼓石是承載門柱的轉軸

外型雕成鼓的樣子

清朝中期的抱鼓石圖案較為簡單

 

 

 

成縲旋狀, 加上垂巾,

到後期也是較為複雜

(石鼓請參第三張圖。這批石枕很細緻喔!)

 

 

石枕的作用和抱鼓石一樣,

只是後者承載較為厚重的中門, 石枕為副

龍山寺的抱鼓石及石枕均為青斗石雕成

長期經過的人觸模, 顯得烏黑而温潤

 

 

龍山寺的石雕的雕工成熟

很難想像, 以石的堅硬

可以成就如木刻的委婉

 

 

石珠是承載木柱, 因為木頭遇水易爛

底下墊著石珠可隔離水氣

清朝早期的石珠腰身較粗

中期已有細腰身, 但雕得簡單

我想人也是如此, 打扮越簡單越耐看

人的思想越簡單也越耐人尋味

 

(那小葫蘆真可愛, 像別在衣襟上的小別針)

 

前篇提過, 龍山寺是四進三院格局

山門(一進)進去後經過前埕廣塲(一院)是三川殿(或稱五門)+戲台

走出戲台(二進)過中埕廣塲(二院)就是拜亭+正殿(三進)

再來就是後埕廣塲(三院), 有三口井(龍眼二+龍口一)

過廣塲進入第四進的後殿

(有三口井, 困在廟內也不怕没水喝)

 

 

左右各有廻廊將四進圍起來

廻廊是有外牆, 還搭有屋頂的棚子

每進間有月門及八卦門隔開,

平時隔門全打開時,

可由第四進的左右廂房看到中埕的活動

 

 

這次在拜亭邊放有金屬箱子, 照起來好醜

怎不為它的美花點心思呢?

所以照相的角度多由後望穿到中埕

下面這張是由第中埕往後照的唯一。

八卦門的造型很美吧?

 

重復前篇的說詞

龍山寺真是無處不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