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三館為陳有光(1840~1909年)所創建
訂為彰化縣定三級古蹟
在同治12年(1873年)因貢納捐官得「貢元」官職
於1884年建成, 即清光緒10年
(三開間門樓正面)
住址: 彰化縣永靖鄉港西村中山路451巷2號
傳統3、6、9代表多數,
取名餘三即綽有餘裕之意
(餘三館平面圖)
姪女送我到員林火車站
走6分鐘到員林轉運站,
搭往田中火車站的7號高鐡快捷公車
(門樓兩側銃樓加銅釘瓦片)
在湳港西站下, 走3分鐘
上網查交通, 從員林轉運站出發
比到永靖火車站再去目的地方便
因為事先打過電話, 確定早上時間有人在
(從正廳回望門樓及分內外院矮牆)
這是我第三次造訪餘三館,
第一次是40年前 , 回家後手寫資料還在
餘三館是陳姓人家宅第
也是台灣留存十大古宅之一
(正廳前亭軒)
異於大宅採座北朝南的帝王權力像徵
而是座西朝東, 一早迎向朝陽彩雲, 意味著
「紫氣東來, 瑤池西望, 翩翩青鳥庭前降」
的祥瑞意涵
(亭軒四根中胖下瘦的縮柱)
經過屋前大池塘, 一如傳統古宅前必有水
遇水則發的觀念, 具消暑及防火災就近取水用途
一道斑剝長長古牆, 隨即看到蠻氣派的門樓
三開間的寬度, 中央凹進的正門上方書寫餘三館
門樓兩側各有一 房間, 因早期治安並不平靜
常有地方及幫派戒鬥, 其以閩南人居多的地區,
處弱劫的客家人較為警戒
平常房間放雜物農具的貯藏室, 亦為壯丁戍守之處
在門樓前竹看一陣, 查看防衛的銃孔位罝
此日寺主人開門出來日來意便引導由側門進入
也是外護龍向外的小門
門樓廂房內部的牆面與門口所看不同
很講究的以瓦片釘上銅釘, 堅固且美觀
穿過右外護龍, 眼睛為之一亮的大院子和老屋
一道紅磚矮牆將院子隔開為外、內院
這陳家雖說著閩南話, 但祖先來自廣東饒平客家人
由於在這富饒平原上住的以福建閩南人居多
少數的客家人受到長期影響都說閩南語, 稱為閩客
從建築上看出客家人重隱私的保守個性
在從門樓中央進口內縮開始,
接著在院子以紅磚矮牆隔開內外院
外院可當曬穀塲不影響內院家人活動,
也分親疏訪客
(正廳盤龍紋門)
院子兩側各兩排護龍長屋的內外護龍
內護龍為長房及二房住所, 都各有主廳
外護龍為三房及四房居住,
屋頂比內護龍稍低, 伸出到外院
然後向外開小門方便進出
是因長幼有序尊卑之分, 都表現在建築裡了
木雕、樑上剪黏、牆壁彩繪等各有絶色
(通護龍內院的步口廊)
門窗隔板施色、绸角泥塑等等
甚至傢俱及格局都深有涵意
建此屋時陳有光己有官職,
在建造設計及用色却採樸實風格
屋頂没有代表官家華麗的燕尾脊裝飾
因為主屋前院子寬濶, 和風和陽光自在活動
到訪時約早上十點多, 陽光斜落在門窗上
沈歛的傳統色彩的明與暗間甚是典雅之美
(正廳廂房)
光線推移像時間的精靈就在身邊
感嘆「好美啊! 」老屋不老, 其實充满生之活力
難得的是至今仍保留開創時原貎,
優雅美感且保留的文物深具研究價值
我覺得最美最值得流連再三欣賞的在正堂
中央內側即正堂, 堂前一座歇山頂亭軒
而院子也是子孫飯後閒聊交誼塲所
正堂遮風雨的亭軒以四根粗壯木柱支撐
造型簡單但中段圓滑粗胖孤度優美
異於一般長柱, 它有力學著力點的設計
足以支撐兒孫嬉戲追逐時的力道的縮柱
亭軒與正廳的前步口廊相連
廳門外戀有「成均進士」、「貢元」等立匾
(護龍主廳)
正廳命名「創垂堂」
以紀念祖先創立家業永垂感念
廳內書畫、彩繪、太師桌椅、三層供桌
牆上書法等都留下那時代畫風及藝術水準
傢俱及樑上瓜桶的細緻雕刻都具藝術價值
主廳中央是明亮空間, 而左右各設廂房
(護龍門匾)
廂房寬敞, 較為幽暗隱密,
牆面下方以當地較易取得的卵石為基礎
上方紅磚與整體建築一致
正堂步口廊延長到左右護龍
則有變化為較窄的通道相接
方便內院間私密性的走動
(護龍的窗)
各護龍中央有自己的主廳及廂房
而增其獨立性却與主廳親近的奧妙
後院遍植大樹, 向主人道別感謝,
心中有難以言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