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歷史其實很短
追本溯原到祖先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文化
先民從大陸遷徙來台不過三百多年時光
時間雖短却承襲中國長久以來的技法
影響台灣人文及建築型式的
就近以廣東及福建省藉最多
對我們這代人成長的經歷來說已有些隔離
到底没有在那環境裡生活過
古早時代的事渺不可知
路途也是如此遙遠啊!
有的家族到台灣已不知是第幾代人了
如果不是這些古宅古廟保留這些藝術傳統
年輕人也許有家譜可以參考却没有興趣看
老實說我看過娘家和婆家的家譜
有機會看到也只注意到我認識的前人
其實這也是我家的經歷
小時候爸爸常跟我們講這些
他自己没經歷過的家鄉的事
全以口傳那些細節小事
許多事語焉不詳又無從證實
我們聽得漫不經心有時還嗤之以鼻
等長大了才發現那種審美觀和情感
早己潛移默化在血液裡
這就是中國的歷史悠長
和對自己文化和血脈的認同
至於古宅維修在建材上抽換或翻新
我覺得要依原樣修護
若因取得不易做些材料改變是能接受的
因為精神意義仍在
除了磚雕之美,摘星山莊也有不少石作
雕琢的手法也可以讓人看到忘返
用在門框對聯文字及花鳥的淺雕
或基座堵等地方的人物故事
摘星山莊的石雕有熟練的浮雕石作
至於石材以泉州花崗石居多
有些窗框不知是原有或是後人修補更換材料
看似也有點的金門芝麻石
這些石材材質堅硬不易風化
經過一百餘年才能依然栩栩如生
較少大型繁複的作品細看很有意義
如牆腳的基座兩廂房的石刻書與劍
勉勵子孫書劍傳家允文充武
可惜林其中在53歲英年早逝
隨即家道中落,出了一個林文柄掛了進士匾
其他没有什麼傑出的後代
與石作常結合一起的是磚雕
主要用在裝飾磚檐、墀頭、影壁等
因為磚色不易褪色即使其他已失色
磚色却一直維持它不致黯淡無光
因此磚的堆砌和雕刻成為受歡迎的材料
中部地區以入窰之前在土坯上雕刻再燒製
缺點是燒製過程因温度控製問題
導致變型或裂痕
另一種是在窰後再刻
但因質地堅硬又比石易碎
耗時較久但圖案易於控製
磚雕以摘星山莊的使用最多最美
採窰前雕刻方法燒製
使用陰刻、浮雕、透雕等各種技法
這些磚雕有木雕的精細柔和
也有石雕的剛毅質感
同時柔合兩種特性
表現出質樸清秀如剪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