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孔廟

2011071200:44

台灣的孔廟由南到北

有三間代表不同年代的作品

若以人不同階段來定位

可分為老、中、青三代

 

(大成殿, 中央平台為跳六佾舞的塲地)

 

最古老最美妙最完整的是台南的「全台首學」

已列為一級古蹟,始建於1665年明永曆年間

後在1715年清康熙年間完成現在格局。

 

(檽星門上方以斗座相疊,像氣窗一樣通風的作用。)

 

其次為彰化孔廟是中期的建築

建於1726年清雍正年間,即有現在的格局

風格與藝術價值很高,已列為二級古蹟

尤其大成殿的龍柱與鹿港龍山寺相近。

 

(鯉尾龍首的雀替)

 

青年代表則為台北大龍峒的孔廟

位於大龍街275號,在1925年改建

 

(仙女造型的雀替, 雅而美)

 

1939年完工年代很短

紅磚尺寸是現代仍在沿用的日式規格

為國定三級古蹟。

 

(廻廊,圍著主建築,上方加棚子以防淋灑的通道)

 

沿著大龍街可看見大片的照牆

寫著「萬仞宮牆」由於尚在整修中

僅開側門進入看主要建築

黌門、禮門、泮池。。等已遮掩起來。

暫時由廻廊的側門進入

 

(挑出三層斗拱,以支撐頂棚,是力的美)


  「檽星門」是七開間的歇山重簷屋頂

門板上方的有一百零八枚突出的門釘

門口的龍柱及其他石雕等

均暫時無法欣賞。

 

 

內側樑上的花鳥圖案及木雕造型素雅

因才上過漆色彩鮮艷

仍不失原來的文質氣息

兩對鯉魚躍龍門的雀替活潑生動

鼓勵學子好學的意義

 

 

(大成殿外圍的牆上的交趾陶) 

 

大成殿有五開間,是孔子廟的主要建築

殿前有一座突出的台座,稱為丹墀

記得在去年祭孔時電視有報導中提到

 

 

(因整修而拆下的太極主樑暫放在走廊)

 

丹墀是祭孔時放置樂器及跳八佾舞的塲地

但台北孔廟丹墀的面積受限

將古代的六十四人制改為六佾的三十六人制。

 

(脊下山牆的裝飾,立體而美。)

 

丹墀中間前方有一塊斜斜的石雕

上有很高水準的雲龍叫御石

不能在上面踩否則為大不敬。

 

 

大成殿內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他的徒子徒孫

則分列在兩側的廻廊

 

 

殿內有華麗的藻井

堪稱是這棟建築最精美的作品

神位上方有「有教無類」木匾

是先總統蔣公的親寫的字

 

 

大成殿後方的是崇聖祠

兩進間屋頂互相對應也是美

大成殿的屋頂有龍之造型

值得一提的是有角無瓜魚尾的螭吻

 

(屋頂右上的螭吻)

 

相傳龍有九子

二子螭吻好冒險,愛爬高張望

成為廟宇、樓閣上的獸頂

為防火災之功用

 

 

大成殿屋頂的兩側燕尾脊邊有通天筒

這是在文廟才有的書卷筒

人間的心聲要通過文人上書

才能直逹天聽

 

(通天筒)

 

最後進的崇聖祠

是貢奉孔子及其他先賢的父兄輩

也有一些水準高的木雕作品

因仍在整修上色中就不去打擾

廻廊的門柱等也值得一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