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辛寺Wat Phra Singh(泰國清邁)

2018080822:36


 

在清邁逗留過一個月幾乎走遍各處,最愛的是方城內及週邊

看到的文物古廟為蘭納王朝時期遺物,留下獨特濃濃文化氣息

可惜不敵環伺的強敵,1892年蘭納歸順暹羅國泰王之後成為西北省份

蘭納文字的老傣文一直沿用到近代,1892後建築改採泰式傳統


(大門邊的石匾)

帕辛寺(Wat Phra Singh)泰語Wat寺廟

Phra Singh獅子的意思,參觀門票20

開放時間早上9點到下午5點止

每年4月13~15日是泰北傳統的潑水節

佔地寬廣綠意盎然的帕辛寺是重要地點之一

是清邁最古老也是保存最佳規模最大之廟宇


(主殿)

最近修繕是在2002年完成

泰王拉瑪九世Bhumibol Adulyadei將它定位為皇家一級佛寺

由於香火鼎盛隨時都是人潮,遊覽車一車車開進


(主殿大佛像)

去了幾次就知道要避開人多最好在下午5點以後

收錢的人下班了(但偶爾也會過來收費)

因有最大僧侶最多的佛學院,這時都出來走動


(主殿門窗)

此時天色仍然很亮,暑氣也消去大半

人少氣氛悠閒,陽光斜照出漂亮陰影

不少攝影者在此時紛紛來到取景


(主殿屋頂裝飾)

 

我首住的地點在塔佩門(Tha Pae Gate)的城牆腳邊民宿

從古城保存最好的塔佩路往西直走到底便是帕辛寺

隔著帕辛寺的後方可達另個古城出口~松達門(Suan Dok Gate


(圖左為主殿守護雙龍, 圖右藏經樓)

帕辛寺的地形成正方形, 有如古城的縮小版

而建築配置是典型的蘭納王國傳統型式

始建於1345年由明萊王朝第五世王Phayu所建


(藏經樓)

五世明萊王為貢奉他的父親康夫王的骨灰

從斯里蘭卡迎來佛主舍利子並在墓邊建達20公尺高的舍利塔

從很遠的地方便被那聳立高塔吸引目光


(牆面裝飾)

雄偉且金光閃閃的舍利塔是古城僅有

老照片裡看到最初是灰泥顏色到近年才改塗金漆

康夫王之墓舍利塔是最初這座陵墓型式



(講堂外觀)

1367年盛萬瑪王從清萊迎來西行佛像(Buddha Si Singh)

並蓋了萊康佛堂(Viharn Lai Khan)開始有廟宇的格局

從此定名為帕辛寺沿用至今


(講堂歷代高僧臘像)

原置萊康佛堂的西行古佛像在1795年移奉到曼谷

佛像尺寸嬌小玲瓏79X63cm,目前在講堂內是仿製品

具早期斯里蘭卡佛像藝術造型


(講堂貢奉神像~純金+青銅)

佛堂的牆面畫满佛教故事的壁畫(另篇介紹)

這些壁畫具宗教歷史考古、藝術價值

含裝飾圖案均以純金塗料作畫,此外彩繪及木雕也是絶美。


(講堂貢奉神像!鎏金+翠玉)

1578~1774因清邁落入緬甸統治而年久失修

1782年由清邁國王Kawila下令整修

因歷年增建到1920年而形成完整規模


(境內布置圖)

如境內圖所示除了原有的佛堂、康夫墓、舍利塔

後來加蓋的主殿、講堂、藏經閣、鐘塔

週邊涼亭及最後進的卧佛


(康夫王墓)

進門圓環後的主殿已脫離蘭納王國的傳統

由典雅沈穩轉為華麗繁複的炫耀色彩

為典型泰式的廟宇設計

(來康佛堂~有壁畫)

正面為裝飾繁複的尖頂等腰三角型

門口階梯扶手盤著兩條守護大廟的巨龍

狀如蠎蛇的鱗片鑲嵌彩釉小瓷磚及碎鏡片


(出土古石碑)

進入殿內頓顯得涼風習習吹進暑意全消

空間寬敞白色素面牆,供奉一尊金色大佛

厚框門窗的及花邊紋飾是特色


(來康佛堂門窗)

主殿後方是一座長方型樸實的大講堂

室內及室外數尊歷代受尊敬的法師臘像栩栩如生

左右兩門分別為女尼及和尚集會的進出所用

(舍利塔)

進入殿內佈置簡潔樸實,首先看到真人高的坐像

正中間數尊有典故的古佛像,成為兩側的隔間指標

1400年由清萊請來貢奉的青銅質蘭納本土造型的佛像

最引注目的是翠玉四面佛、另有鎏金等不同材質佛像

尺寸都不大又放得高,室內無開燈光線有點昏暗

得有耐性細細品賞就值得一來再來了



(卧佛室外觀)

清邁佛寺的藏經塔中我最愛的有三寺

最愛精緻金色彩繪的鍚蓬寺

次為典雅古文青氣質的清曼寺,第三便屬帕辛寺


(卧佛腳底面向門口)

藏經塔座落在寺院主殿左側

正面兩層階梯而上,瘦長的嬌小建築兩側木質窗

白水泥牆面飾以細緻雕塑的仙女雕像


卧佛室安置在舍利塔後方的偏遠角落

這小屋通常被疏忽的地方

我第一次到訪時以為是放置文物的儲藏室


(佛學院僧侶下課了)

第二次去忍不住好奇想探個究竟才發現寳藏

臥佛塗金向右側卧右手支頭,眼皮閉著留一小縫微張

給人恬靜平安感,這地方千萬別錯過喔。


(圖右起: 講堂, 舍利塔, 萊康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