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文學館~日本行(大阪茨木)

2013042820:07




風雅,就是發現存在的美,
感受己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美的存在與發現~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文學館位在大阪府茨木街上中條2-11-25

搭日鐡火車JR或阪急鐡路在茨木站下走路約15分鐘可到

因為離兒子的租屋就近可直接走過去

沿著櫻花夾道的川端路向西走

經過市立圖書館門前以書推疊出來的城堡世界

繼續直走約12分鐘可到達

 

(走櫻花夾道的川端路)
 

川端康成在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羽鶴」三部作品
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殊榮,也是日本得奬的第一位
為他而建的文學館在得奬的1968當年建造完成
兒子說要收費,但往訪時正好免費開放

展覽室一些文件堆成一疊疊地似正在整理
人員頻繁來回走動有點零亂,看來有小工程在做
又逢人少的平日便讓我自由參觀

 

(經過市立圖書館)
 

展示的文件有四百件,包恬遺稿、墨跡、書信
領諾貝爾奬文學奬時的照片及其他各階段的照片和錄影
從小時候的作文本及學生時代在雜誌刋登的作品及著作

川端的父親學醫也是飽學之士可惜早逝

館內也展出父親的畫作及父母墨跡等,非常珍貴。

川端三歲時父母先後罹患當時難治的肺病相繼死亡

他與祖父母同住現今茨木市宿久庄


(到了文學館)
 

一個姊姊則寄養在親戚家
之後先是祖母繼而姊姊、祖父過逝

親人一一早逝對成長中少年心性成型影響很大

使他對死亡恐懼養成孤獨而陰鬱個性

1912年他以第一名考上大阪府立茨木中學

直到十六歲畢業離開去東京繼續學業

 

(櫻花還含苞未開)

 

中學時他看過「源氏物語」開啓寫作之門

書中各種人格生動描述,人物繁多情節曲折

引發他從事寫作動機

內容是官宦大戶內男女情感及人物眾多
因此被比喻成中國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文學館正面)

 

實際上「源」書寫得較早
完成於西元1000年相當於中國北宋時期

對於人物的人格特質及物件敍述較為細膩

記事式寫作風格也與「紅」大不同

因為這部書使得川端的文學種子開始萌芽

在茨木中學期間是關鍵時期

將博物館設立在茨木有它特殊意義

 

(擷取川端寫住茨木的少年時期)

 

由於從小體弱多病受到極度保護

幾乎生活在封閉的世界裡面

反能探索內心敏感呼喚而訴之文字表達

但受限於生活體驗少及活動範圍小

早期作品反映成長過程細膩而含蓄的內在低沈情緒

後期作品轉而對低層社會女性的描述和關懷

如以三部得奬作品「雪國」寫作時間橫跨二戰前後

 

(館外人行道上櫻花林的影子)

從日本帝國主義抬頭對外進行殘酷侵略

對內壓制文人自由寫作及意識表達
中止一段時間直到戰後才繼續完成
藉著跳離到遙遠的雪國描寫女人卑微身份却有美麗靈魂
其中的飄渺的襌理被譽為日本近代抒情文學巔峰之作

在川端的作品得奬時的評語是:

以高超的敘事性作品,非凡而敏銳地表現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在端典的受奬演說)

古都描述京都參加祭典活動
細緻描述內心戲的變化貫穿於親情友情及愛情之間

淺薄的我無法理解文學家的內心世界

讀著「千羽鶴」隱隱感覺那扭曲心理

和異於常情的核心價值

 

 

(學生時代的作業本)
 

從另個角度想也許是不拘泥於傳統道德觀
甚至是變態的
將肉體之愛
昇華為對香味(或說是父親)的移情

19701125崇拜軍國主義的三島由紀夫切腹死亡

一群作家趕到却只讓他的老師~川端康成進入自殺現塲

也許給川端很大震憾,1972416他含煤氣自殺

没有遺言和遺書留下許多給人想像空間

 

(作品刋登的雜誌)

 

他曾說:「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最多的說法是當他得到諾貝爾奬文學後

等於己達到文學聲望最崇高地位

他此生最大自我期許的目標已完成

時候到就離開好讓世人記得他最美的時刻。

 

(手稿)

 

也有說就像海明威一樣江郎才盡的悲哀

得奬後再也無法做出更好作品而心生慚愧

加上三島由紀夫之死喚起他對死亡恐懼

反而是無法逃離的致命吸引力

他曾在一篇文中提到榮譽地位反而是創作的障礙

是一種無法承載之重致使他想擺脫出來

似心中大聲吶喊的寫著「讓我自由」!

 

(父母親的字與畫)

 

擺脫不去的沈重便選擇結束生命

形體的逃離便是心靈自由了?

只能套用新聞用語~

逃避不是辨法,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川端留下的作品無數至今仍受推崇

如同日本的國家資產,作家雖亡靈魂不滅。

 

(仿生前書房)